龍潭鄉三和邨集會所楊梅楊新路(13)→新湖口湖口老街13-1→13→15→115→霄裡溪北岸自行車道20→龍潭鄉三和邨集會所

 

里程:52Km

 

標高: 303m(龍潭鄉三和邨集會所)→392m(67高點)→155m(楊梅)→85m(新湖口)→109m(湖口老街) →270m(13-1高點)→100m(霄裡溪北岸自行車道)→303m(龍潭鄉三和邨集會所)


 

2011.11.13早上730相約在正敏家集合出發,上2高,龍潭下接台3,在凌雲國中前的三叉路右轉20(龍新公路),抵達龍潭鄉三和邨集會停車場,抬頭看看天空,還是陰陰的,天氣不見得比台北好。既來之,則安之。整裝完畢,開始出發,約早上九點左右。

 

 

由於三和邨集會所已經位於相當的高點,沿桃67上升不到百公尺的高度,就到達最高點,隨即一路下滑到楊梅。在楊梅火車站晃了約半個鐘頭,再度動身前往新湖口。今天選擇較近的楊湖路,感覺車子稍多,不太適合騎腳踏車(上次由新湖口經富岡到楊梅,雖然路況不熟,一路問路,但騎車的氣份,感覺比較好)。到達新湖口,我們並未進入市區,直接左轉貴州街,接中平路,再接達生路,左轉117直奔湖口老街。

抵達老街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老湖口天主堂。老湖口就是大湖口,原名大窩口。天主堂的前身與劉銘傳興建台灣第一條鐵路有關。清朝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鋪設從基隆到新竹的鐵路曾在湖口設站。日據時代,大湖口站房更名為「湖口驛站」,後來因湖口地區路線較陡,日本人在1929年實施鐵路改道,將火車移到新湖口,湖口驛站因而被閒置,一度被改建為出租民宅。後來有一位天主教滿神父,為了傳教需求,才將它買下,設立成老湖口天主堂。近年,成為湖口老街文物館兼新竹地區主教傳教史展示館,成為新竹縣轄內觀光景點。

 

 

湖口老街建構於民國三年,在當時稱為「新街」。因為在老街興建之前,前後兩端就有兩條街道存在,分別被稱為「老街」與「橫街」。如今「新街」也已邁入了「老街」。從三元宮到火車站的一大片土地原為羅姓家族所有,後來將土地出租,條件相當優渥,租期無限。當時吳姓家族所建三連棟「爰得其所」洋樓,至今屹立於老街,依舊華麗非凡。整排街屋,因土地與建物分屬不同所有者,地主因當年的租期無限無法收回土地,住戶則礙於拆屋還地的約定,即便想更新住屋,也不能妄動,就在這兩相牽制的情況下,老街得以幸運維持原貌至今。

 

 

老街的老戲院

 

 

老街的另一端(東端)有一座縣定的三級古蹟「三元宮」,三元宮自民國三年起建,民國七年落成。

 

 

羅姓家族在糞箕窩口的八角紅樓建於民國三年,約與湖口老街同期,擁有四面八個寬闊的拱門騎樓,屬於巴洛克風格的兩層樓紅磚建築,二樓樓板原為木造,在民國六十七年改建為水泥構造。

 

 

放置在八角紅樓二樓有一張很特殊的床,今天第一次看到。經解說才知是抽鴉片煙專用的床榻

 

 

八角紅樓內的古家具(與八角紅樓同齡,為檜木製成)

 

 

八角紅樓內的餐桌椅

 

 

羅家古厝「豫章堂」

 

 

日據時代用來建築的紅磚

 

 

湖口古蹟文化之旅接近尾聲,肚子也開始餓了,返回老街新友飲食店吃午餐,飯後,沿竹13-1返程。

在竹13-1路邊陳列的LVTP-A1兩棲登陸運輸車,曾參與東山戰役,八二三炮戰

 

 

在竹13-1路邊陳列的海軍五吋38炮,也是曾參與台海戰役

 

 

13-1接竹13再接竹15(箭竹窩風景區),竹15雖是下坡,閃電通過,不過還是可感受出它的幽靜。最後下到霄裡溪畔,沿霄裡溪北岸自行車道回到停車處。(上次騎的是霄裡溪南岸的自行車道)
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ancy97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